【EV視界報道】8月22日,由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智能汽車與智慧城市協同發展聯盟主辦的第三屆全球智能汽車前沿峰會(GIV2020)在廣州召開,今年的主題是“提速汽車智能化 打造產業新引擎”,東風汽車有限公司副總裁、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副總經理陳昊在會上表示,在全球智能汽車發展進程中,中國合資車企應加強本地創新與實踐。
陳昊表示,伴隨第四次工業革命及中國互聯網原住民的逐漸成長,中國消費者的需求也在發生變化,這些擁抱數字生活、擁抱新技術,并希望把這種永不掉線的數字生活延續到每個智能終端的“微部落”(We-chatter)人群,未來將成為智能汽車重要的消費群體。調研顯示,中國有76%的客戶認為能夠為他們的生活帶來便利,這個比例遠高于美國49%和日本46%。
與之相關的,是中國領先全球的電動化和智能化關聯基礎設施。以新能源公共充電樁為例,2019年中國公共充電樁的數量是美國的6.7倍,而與智能網聯關系密切的5G基站的數量,是美國的13倍。
在中國飛速發展的智能化浪潮中,合資車企具有天然的優勢:既了解全球趨勢,也了解中國市場需求;既消化吸收跨國公司的技術,又能夠發揮本地技術團隊的優勢,整合全球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知識來進行智能化創新;再加上國家全力推動和支持本地化智能創新的戰略意圖,明晰的自上而下頂層設計,合資公司在中國市場,強化推進中國標準與中國資源的快速整合,構成了合資企業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近幾年,東風日產也展開了智能化的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果。陳昊認為,合資車企應該擁抱客戶,整合全球資源,積極主動利用本地優越的基礎設施,著力創新研發適應本地的智能技術、打造適合本地的智能生態、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智能體系。
一,創新研發適應本地的智能技術
得益于全球技術的傾力支持,也得益于中國領先的智能化基礎設施優勢,陳昊以車聯網和自動駕駛輔助技術的本地化研發為例,分享了東風日產的實踐和故事。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之一保羅·羅默提出過一個理論:“技術是內生的?!避嚶摼W是互聯網的延伸,以車為載體,以技術為主導,將服務的觸角擴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合資車企既有成熟的技術積累與供應鏈體系,又具備用戶思維與大量的數據基礎,入局早、基盤大,又有技術創新上的競爭力,在多維度的疊加優勢下,成為車聯網發展的中堅力量。
東風日產自2010年導入最早的車聯網系統后,持續投入研發,主導突破智能網聯關鍵技術,于2018年發布的“智行+”車聯系統,是主流合資車企中首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車聯網系統。截至2020年7月,已在日產、啟辰品牌車型中全系導入,接入車輛累計已超過185萬臺,用戶活躍率超過90%,成功申請34項專利(發明專利25項、實用新型和外觀專利9項)。
剛剛過去的成都車展,東風日產發布了全新升級的車聯網系統“超智聯”,在遠程控制、語音控制、車載服務三大功能板塊上打造了越級的智能體驗。
智能駕駛方面,導入了日產全球領先的ProPILOT自動駕駛輔助系統,同時,針對中國復雜多變的道路狀況,進行超過100萬公里的中國專有工況標定開發,覆蓋中國各類特殊場景。比如經常遇到車輛頻繁變道的情況,對自適應巡航系統(ICC)開始做動減速控制的反饋設定就非常關鍵,如果太慢,容易給車主造成不安心感。經過大量市場調研,分析中國顧客的駕駛習慣數據,通過增加車道線作為輔助判斷依據,優化系統處理邏輯,在前車剛進入車道時就開始減速,通過反復多次的真實駕駛環境驗證,既增強了客戶的安心感,又提高了減速的舒適性。
智能技術并不只是冷冰冰的參數,更是通過對中國客戶真實駕乘體驗的關注,來提供更有溫度的智能技術解決方案。
二,打造適合本地的智能生態
以車聯網技術為突破口,汽車將成為繼手機之后的新的智能終端,以此建立車與車、車與人、車與環境的連接。
這是因為,智能化并不只發生在單一產業或單一企業,而是全方位的生活方式的轉變,具有極強的生態屬性。智慧城市、智慧服務、智慧出行的大物聯場景,也正在實現的路上。
在出行領域,東風日產正與百度、阿里巴巴、騰訊、華為等扎根中國的互聯網頭部企業合作,搭建極具開放性和延展性的智能化應用平臺,進行智能服務相關的跨界生態合作。
東風日產旗下還有一個獨立的聯友科技創新公司,不僅僅服務東風日產的數據和系統業務,同時還與智能網聯技術領先的公司,進行了車聯+金融、車聯+保險、車聯+供應鏈等智能生態服務的實踐。2019年成立了聯友出行公司成立以來,已完成布局全國94個城市,共投放近5,000臺車輛,累計服務里程1,063萬公里,為消費者帶來安全、便捷和豐富的出行選擇。
當汽車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移動工具,而是一個會思考、會呼吸、會溝通的智能伙伴時,未來用車生活將充滿想象空間。合資車企也將進一步夯實智能技術和智能服務的新模式,強化中國本地智能化創新,構建新時代的人車生活生態。
三,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智能體系
為了能持續打造適合中國市場客戶的智能技術和智能生態,必須在企業內部構建強有力的智能體系。這是因為,在智能化時代,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只有打造一個不斷學習、不斷迭代的有生命力的體系,才能保持合資車企的核心競爭力。東風日產經過這些年的積累,已經形成了頗具規模、較為完備的智能體系。
首先,是高效的智能制造,這是為客戶提供高品質、可信賴的智能汽車的前提和基礎。2019年,東風日產制定了智能制造總體戰略方向,打造數字化、網聯化、智能化制造平臺,賦能價值鏈形成數字化體系力,實現創新研發、卓越制造、敏捷服務、智慧管理。
其次,是強有力的智能化研發中心。技術是第一驅動力,我們有約2000名工程師的技術開發團隊,具備全領域全流程的整車開發能力。在股東雙方的大力支持下,東風日產技術中心不斷致力于新技術領域的研發工作,推動汽車領域先進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從2018年開始,主動進行組織變革,先后成立了移動互聯部、智聯開發部、新能源開發部及新技術研究院深圳分院,在移動互聯、自動駕駛、綠色環保、駕乘體驗等方面重點發力,擁抱新生態,探索移動互聯時代的新商業模式。
第三,是與智能化相配套的數字化體系。我們很早就建立了專門服務企業的數據公司和軟件公司,也于2019年成立了數字化轉型辦公室,以數據驅動全價值鏈的智能化轉型,并形成由50人以上專家團隊,100人以上種子人才,1000以上基礎技術人才組成的本地數字化人才體系。
如果說智能制造、技術開發、生態運營、數字轉型是硬實力,那么組織文化與思維方式則是可持續發展的軟實力。我們深刻意識到,沒有新勢力和傳統勢力的區分,只有新思維和傳統思維的區分。無論把多少輛馬車相連接,都不能造出一輛火車,只有放棄馬車,跳上火車,才能獲得十倍的速度。
智能化時代應有的思維方式,是更快速的迭代思維、更開放的連接思維、更徹底的用戶思維。必須跳出主機廠原有的組織框架,跳出傳統優勢的舒適區,才能有機會。
中國合資車企的發展,歷經艱難風霜,從最早階段的以“市場換技術”,到“中國制造”為基礎的本地化探索,我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未來,乘“新五化”東風,中國很有可能成為全球智能化的中心,合資企業也逐漸具備了反哺全球的中國優勢。
從外部環境來看,國際形勢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但有著巨大客戶基盤的中國市場,是任何商業組織都繞不開的重要區域,也是競爭激烈的戰略高地,也因此,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正在研討適應中國國情的定制化解決方案。我們相信,合資車企的中方團隊,懂技術、懂用戶,懂國情,將依托屬于中國的智能汽車本地生態和產業鏈資源,構建智能化跨界合作的新模式,以中國創造,持續推動中國汽車智能化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和發展共贏。